Hi~大家好!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认为:
“逆向考研”现象反映出少部分同学的选择更理性了,更重视一些可能不出名但相关学科的专业水平很突出的院校,“不过更多学生,只是为解决上研究生的问题,而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这与20世纪80年代高考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核心目的是考上。
他强调,所谓的“逆向考研”与“考研高考化”趋势,实际上揭示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后,不可避免出现的学历贬值现象。他还进一步指出,不同学科专业的“逆向考研”现象表现程度各有差异,“这背后体现了各行业就业市场的独特需求与差异”。陈志文说,这一现象值得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深入关注与思考。
无论考生有怎样的选择,考研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身处其中的考生自我评价因此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记者了解到,一些面临调剂抉择的考生,在这种压力下,很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这种心理状态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决策。一名本来打算“二战”的考生直言选择接受调剂的理由是:“只要是研究生就好了。”
不过也有部分专家有不同意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不赞同使用“逆向考研”这个说法。他深入剖析了高校间因地域、资源等因素造成的差距,并指出这种差距使得各校的优势学科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
部分学生为了追求特定专业而选择转入综合评价或许不如其本科背景的学校,“这实际上是一种合理的流动”。储朝晖说,这有助于各高校在探索自身发展道路上找到更加精准的定位。储朝晖进一步强调,高校的发展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术评价的高低,而应更加注重与人的多样性相匹配。这意味着,即便是总体评价中不那么耀眼的高校,也能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
对于“有学上就行”的调剂心态,储朝晖认为,高考分数虽然重要,但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学习和科研能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在特定的学习环境和学校氛围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学生在硕士乃至博士阶段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水平的高校,是一种正常且必要的转换。
End